产品展示

PRODUCT

到2025年光伏装机15GW以上!甘肃张掖发布“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24-09-21 06:48:09

  12月28日,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关于印发张掖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重点建设甘州南滩、临泽平川板桥北滩、高台高崖子滩、山丹东乐滩、民乐三墩滩、肃南柳古墩滩6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实施山丹花草滩一体化基地配套光伏项目,打造分布式光伏电站及六县区光伏生态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引进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铸件、高端精密轴承、传动机械设备、液压及机械自动化设备、预应力锚栓等核心部件企业落地,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引进以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为重点的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以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电池及组件、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为重点的光伏电池制造项目,打造光伏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光伏产业链。

  《张掖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张掖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落实“四强”行动战略部署,围绕全市建设“一屏四城五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六大行动”,建强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强工业”战略和工业突破发展、数字经济赋能行动,打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四大攻坚战”,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切实筑牢张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特编制《张掖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紧扣“三新一高”发展要求,立足张掖市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等重大叠加机遇,以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全市工业加快形成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建成中国西部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实现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张掖紧跟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引领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期间,张掖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14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5年的同比增长5.3%提高到2020年的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5年的同比增长4%提高到2020年的9.8%。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图2-1 2015-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示意图

  ——质量效益逐步向好。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7家。其中,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1亿元,年均增速31.32%,是2015年的3.8倍;实现地方税收收入2.91亿元,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74万人。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以“三个清单”为抓手,建立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包抓“双保险”责任制,落实“五个一”项目帮扶工作机制,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梯次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2016-2020年,张掖市晋昌源煤业公司20万吨中温煤焦油加氢、张掖市大弓农化公司年产3000吨甲基磺草酮扩建、临泽县鼎丰源凹凸新材料加工等332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94.4亿元。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510万吨农产品加工、300多万头(只)畜禽屠宰加工等生产加工能力。新材料产业方面,形成了年产3200吨钨精粉、80万吨铁选、30万吨锰铁冶炼等生产加工能力。新能源产业方面,高台高崖子滩等3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和平山湖等2个“百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水电装机90万千瓦、光电87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通用航空、凹凸棒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截止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户企业28家,“张掖制造”手机、商用智能机器人、纯国产电脑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凹凸棒石产业园入驻企业10家,形成15万吨凹凸棒石有机肥加工能力。通用航空产业园入驻企业6家,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为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园区集聚不断加快。强化“2+4”工业园区支撑体系,推行差别化定位和错位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集聚功能,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2020年,全市园区(开发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1.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5.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8.8%。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人口和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民乐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第三批绿色制造园区,山丹城北工业园区、临泽工业园区、高台工业园区、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建成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围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共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09项,累计备案新产品15项。

  ——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96亿元,累计铺设通信光缆14660公里,建成各类通信基站5453个(其中5G基站1021个),出口带宽达到2500G,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4%,5G网络覆盖五县一区主城区,张掖成功入选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一、三、五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信息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渗透,全市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产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体系持续完善。截止2020年底,全市累计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3家。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扎实践行“两山”理论,编制印发了《张掖市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全市累计实施节能减排技改项目20个。“十三五”期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94%,新增省级节水型企业3家。依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0万吨。实施清洁生产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完成清洁生产项目投资57.06亿元。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1个,省级绿色工厂4家。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重要门户为目标,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兰洽会”“西洽会”“厦洽会”“张交会”等大型知名节会,引进了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请进来”成效显著。不断深化与中西亚、东盟国家合作和交流,手机、SMT贴片等产品出口中东、印度等地,全市具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企业达到35户,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4.4亿元,“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工业总量小,企业缺大少强。张掖是甘肃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底子薄、基础差。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全省第11位,工业增加值总量整体偏小。全市没有大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1户,行业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7.54:18.63:53.84,二产占比持续下滑,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下降。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不强,工业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6.1%,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较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投资渠道、投融资要素聚集不够。大多数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偏少,产学研合作推进相对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园区集聚程度不高,配套能力有待提升。全市工业园区布局体系基本形成,但经济发展仍处于向园区集中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大项目支撑不够。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靠后。各县区工业园区产业仍处于加快培育期,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十四五”时期,是张掖市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发展、数字经济赋能行动,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实现工业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好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张掖发展优势,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换道超车”发展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十四五”期间,张掖市亟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实现工业经济“换道超车”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刺激国内经济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培育国际循环的多元化市场,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国内必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这对张掖市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机遇。我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张掖市要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机遇,把科技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壮大创新主体、筑牢创新基础、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效能,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支撑,加快形成工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重大区域战略带来的机遇。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围绕新发展格局、交通、科技创新、对外开发、城乡融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张掖市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张掖市充分利用“居中四向”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实施“双碳”战略,为张掖市加大能源领域投资,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清洁能源和氢能示范基地,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张掖市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扩大工业发展环境容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更多产业空间。

  ——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机遇。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产业推进梯度转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满足政策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基础上有序承接发展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可再生能源等优势产业。“十四五”期间,张掖市应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从物流、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快制定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各项配套措施,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力,高质量承接东部地区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制造业转移,推动张掖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甘肃省推动工业发展政策组合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甘肃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和《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四强”行动的深入实施,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将推动张掖工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区位交通优势。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连霍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线贯穿全境,兰新高铁开通运营,航班航线可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杭州等10多个城市。建成全省首个通用航空机场——张掖丹霞机场。张掖是国家重要能源安全通道,境内共有4条油气管道、6条输电线路。张掖市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加快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领域深度合作,为张掖工业产业发展拓展了更大市场空间。

  ——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张掖市着力打造的绿色蔬菜、奶牛肉牛、现代种业、现代设施农业“四个百亿元”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80万亩以上,特色产业面积达350万亩,配置落实玉米制种100万亩以上,绿色蔬菜95万亩,初步形成了沿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带、中部绿洲外向型绿色蔬菜产业带、北部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带三大戈壁农业产业带。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0家,年加工转化量达28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68%。全市7个产品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54个产品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张掖玉米种子”“张掖肉牛”等8个产品获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张掖市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矿产资源优势。张掖市辖区内已初步探明资源量的矿产有煤、铁、铜、铅锌、钨钼、芒硝、石膏、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矿等24种。全市铁矿储量8.93亿吨,钨远景资源量50万吨(金属量),钼远景资源量102万吨(金属量),煤炭远景储量10.5亿吨,芒硝资源储量2581.3万吨,原盐资源储量320万吨,重晶石资源储量1850万吨,萤石矿资源储量23万吨,石灰石资源储量4.62亿吨,冶金用白云岩资源储量6031万吨,石膏储量2.32亿吨,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储量1137万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张掖市大力发展新材料、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清洁能源优势。张掖市境内太阳能可利用年总天数大于280天,全年日照时数为3051至3085小时,年总辐射量在6300MJ/m2左右,年太阳总辐射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大部分区域太阳总辐射量高于6100MJ/m2,主要包括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以及山丹县和民乐县的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全市光伏技术可开发量(装机容量)约5237万千瓦。张掖属于三类风资源区,是整个河西“风电走廊”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发电利用小时数是1800小时以上。剔除风资源可利用地范围内的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压覆矿、不可占用林地等敏感区域,全市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装机容量)约1105万千瓦。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1000万千瓦。生物质能资源储备丰富,可供应资源量折合标煤43.19万吨,可进行一定规模生物质能发电。“十四五”期间,张掖市可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热能、水力、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按照“大型化、基地化、源网荷储、火氢醇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风电、光电、水电、储能、抽蓄等多元协同发展,打造多能互补能源示范基地。

  ——土地资源优势。张掖市东西跨度4°52′,长210~465公里,南北跨度2°29′,宽30~148公里,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8.67%。全市现有耕地380多万亩,只占土地总面积的6.4%左右。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为张掖市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使张掖市在新一轮工业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人力资源优势。张掖市现有河西学院、培黎职业学院2所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各类实验、实训车间、实训基地为张掖市工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张掖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张掖市每年输转农村劳动力28万余人以上,形成了“甘州西北蓝骑士、山丹焉支铁人、民乐憨小伙、民乐俏手巧匠、临泽枣乡巧厨娘、丹霞妹、高台祁连快手、肃南裕固绣娘”8个劳务品牌,有效缓解全市工业企业反映突出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保障全市工业稳定增长的用工需求。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安排,积极融入甘肃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发展和数字经济赋能行动,通过改旧育新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劲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科技先行。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形成持续增长动能。

  ——坚持特色发展,深耕优势。立足产业链优势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工业互联网、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格局。不断提高信息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链间协作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产品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张掖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沟通国内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全方位、多层面参与“一带一路”纵深发展,从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物流、制造等方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借力发展。加强区域性产业定位研究,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共同打造一体化、差异化的现代产业集群。

  根据张掖市工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位、资源等优势。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甘肃新兴工业城市。

  ——河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抢抓国家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有序转移的重大机遇,以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吸纳东部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先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头部企业,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为河西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经验示范。

  ——河西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之间的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形成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先进制造模式,打造河西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河西地区工业创新发展新标杆。以“三化”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数据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打造河西地区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十四五”时期,张掖市要全力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提质增效新突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

  ——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0%以上。百亿元以上产值园区达到3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20户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以上,数据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户以上。

  ——双碳双控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指标要求范围内。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全市各县区城区、乡镇、重点工业园区、重要交通干线%以上,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成效明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壮大提升清洁能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数据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在规模、效益、比重等方面大幅提升。

  到2025年,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其中,化工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其中,煤化工产值达到100亿元),清洁能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等三个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主导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大幅提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参与区域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要求,加快多能互补能源示范基地建设。

  ——光电。重点建设甘州南滩、临泽平川板桥北滩、高台高崖子滩、山丹东乐滩、民乐三墩滩、肃南柳古墩滩6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实施山丹花草滩一体化基地配套光伏项目,打造分布式光伏电站及六县区光伏生态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

  ——风电。优先考虑甘州区北部平山湖、临泽县平川北滩、高台县盐池滩、肃南县明花及山丹县绣花庙等具备一定的风能资源开发潜力、适合建设一定规模风电场的区域,优先布局建设风电场。重点建设甘州平山湖、临泽平川北滩、高台北部滩3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民乐分散式风电场。到2025年,全市风电项目装机达500万千瓦以上。

  ——生物质能发电。利用生物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在甘州区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3万千瓦,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万千瓦以上。

  ——氢能产业。重点实施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等“零碳”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实施1-2个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和装备制造示范园与应用场景项目,示范引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清洁煤电。实施清洁取暖“煤改电”工程,探索利用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与“煤改电”供暖用户开展直接交易,实现低成本清洁电力供暖。积极争取将张掖火电二期2×100万千瓦、山丹花草滩2×100万千瓦项目纳入国家煤电保供范围,力争获得指标并于“十四五”末开工建设。到2025年,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465万千瓦以上。

  ——水电开发。综合考虑省市电网电力调峰需求,抓好黑河流域新建、续建项目,全面完成主要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盘道山及肃南皇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动补选新增5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滚动纳规。到2025年,水电总装机达106万千瓦。

  重点打造种子加工、酒类酿造、中药材加工、马铃薯加工、蔬菜深加工、食用菌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果品深加工等9条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种子加工产业。强化新品种研发,推动玉米制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以玉米制种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制种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小杂粮等制种为支撑的“1+3+N”种子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到2025年,全市种子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酒类酿造产业。推动传统酿造工艺向现代化酿品工业生产转型,重点开发保健型、饮料型、调配型、高端收藏型等特色产品,努力扩大白酒、葡萄酒品牌影响力,提高张掖酒类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经济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酒类骨干企业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中药材加工产业。加大板蓝根、甘草、当归、党参、黄芪、甜叶菊等药材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传统中药制剂、特殊饮片,开发中药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健康产品。支持甘肃河西制药公司打造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延伸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动民乐县中药材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形成立足河西、辐射全国的标准化中药材仓储物流网络体系,做强“西部药都”品牌。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蔬菜深加工产业。重点开发以番茄、胡萝卜榨汁等为主的蔬菜饮品;以南瓜精粉、超微南瓜粉、南瓜营养速溶粉、南瓜粥片、南瓜休闲食品、南瓜籽营养食品等为主的南瓜系列食品。加大紫皮大蒜开发力度,提高紫皮大蒜附加值。重点发展番茄酱、番茄罐头等番茄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大番茄皮、番茄籽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蔬菜深加工产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

  ——马铃薯加工产业。以马铃薯全粉、马铃薯淀粉加工和马铃薯蛋白提取为核心,拓展马铃薯产业链,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努力建成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马铃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食用菌加工产业。大力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开发食用菌酱、食用菌干(粉)、香菇面条、香菇饼干等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研究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保健品、辅助疗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肉制品加工产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发展精细分割肉、低温肉制品、中西式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产品,提高肉类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电商、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持续扩大线上线下产品销量,提升肉制品加工企业市场影响力,努力创建一批肉制品自主知名品牌。到2025年,全市肉制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乳制品加工产业。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奶源产量和质量。重点发展巴氏杀菌奶(鲜奶)、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酸奶、乳饮料等产品,提高乳制品生产加工能力,形成多样化乳品产品结构。到2025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

  ——果品深加工产业。扩大葡萄、红枣、枸杞、木本油料等林果精深加工规模,切实提高特色林果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比例。开发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深加工系列产品,提高林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做大做强红枣产业,提高“临泽小枣”的“中华老字号”产品和“全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的品牌价值和效应。力争到2025年,特色林果深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以高台工业园区盐池工业园、南华工业园化工产业集中区、民乐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化工产业集中区等4个已认定的省级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区)为平台,以煤化工、盐硝化工、硼化工、农药化工、氟化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医药、农药、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氢等产业,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连横合纵、耦合发展的产业共生体系。

  ——煤化工。加快全市煤矿原煤开采,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煤炭资源,重点打造煤制烯烃、煤制气等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高台工业园区南华工业园化工产业集中区通过煤炭分质利用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涵盖洗选、焦化、焦油加氢、环保醇基燃料、物流园、油气合建站等项目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重点实施首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10万吨/年焦化粗苯加氢项目、张掖市晋昌源煤业有限公司120万吨/年捣固炼焦、6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等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到100亿元,纳税8亿元以上。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化工产业集中区以农药化工、制氢等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及现代物流业等配套产业。通过建链延链整合提升,完善产业链,提升化工产业集中区的专业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绿色化工为特色的安全环保型化工产业集中区,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盐硝化工。以高台工业园区盐池工业园为平台,引进化工催化剂和助剂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以农药、医药、染料、涂料、日化、助剂催化剂、新材料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到2025年,通过补链延链建成盐硝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40个以上,年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纳税5亿元以上。

  ——硼化工。以民乐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园为载体,以维尔沃科技公司年产100吨硼同位素系列产品项目为依托,构建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到2025年,化工产业链建链延链取得重大突破,产值达到15亿元。

  ——农药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环保农药,加快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研发和生产,打造农药化工产业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推动农药企业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氟化工。重点发展氢氟酸、高性能有机氟化物和含氟聚合物,形成高端氟化工产品系列化、生产规模化,逐步建设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氟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引进高纯电子级氢氟酸、氟化铵及BOE等项目,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化工产业集中区谋划新建氟化工产业园。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含氟新材料开发应用,加快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的产业升级,实现氟化工产业链不断延伸。

  力争到2025年,全市凹凸棒石等重点新材料产业园区基本建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发展成为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做大做强凹凸棒石新材料。以临泽凹凸棒石科技创新产业园为载体,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凹凸棒石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实施甘肃融万科技公司10万吨凹凸棒石黏土精加工及高值化利用综合开发等项目,快速形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凹凸棒石新型材料产业功能区,力争将张掖建设成为全国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中高端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发展优势非金属材料。推动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石、石膏等矿产资源有序开发,促进重晶石产业循环发展。加大石灰石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实施甘肃西沟矿业有限公司、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大河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及酥油口石灰石开采及深加工项目。充分利用石英矿产资源优势,实施甘肃众合一联石英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石英基新材料生产线、甘肃河西硅业新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硅系新材料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弥补光伏新能源上游硅料空缺,实现工业硅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链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环保建材产业。加快发展复合保温砌块、高档装饰砖、烧结空心砌块、节能利废轻质内墙隔板、保温装饰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动隔音、阻燃等环保功能材料发展,大力推进轻质内墙隔板、轻质阻燃保湿保温材料、隔音材料、防水卷材、环保抗菌涂料、环保型装饰装修、保温装饰一体化等功能材料在建筑中应用。控制水泥产业产能总量和执行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按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拟在甘州区安阳乡建设的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迁建至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大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山丹日昌升年产500万吨新型环保优质骨料生产、浩地建材年产150万吨机制砂生产等建设项目。

  ——钨钼金属材料。抓好肃南祁青钨钼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小柳沟及周边地区钨钼资源的勘探。合理开发钨钼资源,做好战略储备。

  ——黑色金属材料。有序开发铁、锰矿等黑色金属资源, 不断提高开采效益和扩大产能。做好黑色金属后备矿源勘探储备工作,推动铁矿资源利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进固废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促进黑色金属材料产业绿色、集约发展。

  ——高性能电子储能材料。培育发展新型高强高导/高强高弹铜、铝合金带材、覆铜板及集流体用超薄铜箔、高性能铜/铝合金超细丝材和超薄带材,打造铜铝电极箔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电池材料,引进锂电池上下游核心关键部件企业,加快开发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引进磷酸铁锂、钛酸锂、六氟磷酸锂等电池项目落地,延伸隔膜、电解液添加剂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储能电站、充电设施等产业,打造西部地区电池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以光伏石墨、核石墨等为主的特种石墨产业,以高纯石墨提纯、柔性石墨、石墨烯粉体制备等为主的材料级石墨。积极发展高性能新能源锂电负极碳材料、超高功率电极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

  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数据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三个新兴产业,打造张掖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增长点。

  到2025年,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应用引领、软硬发展均衡的产业体系,努力将张掖市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先行区和全产业链集聚区。

  ——智能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消费类和行业应用类电子智能终端设备。消费类智能终端产品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个人与家庭类产品;智能轮椅、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拐杖等养老类产品;智能车载导航、智能车载娱乐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等车用类产品;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头显等可穿戴产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生产为重点,围绕连接器、手机外壳、手机屏幕、手机锂电池和信号接收天线等引领全国或处于全国前列的手机上游零部件环节,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建设网络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行业应用类智能终端产品重点发展智能水表、电表、燃气表;智能飞行、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健康监护等仪器仪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数控机床和成套设备、智能3D打印、智能增材制造、智能专用加工等智能装备。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电子真空器件、光电子器件、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以及其他电子器件、计算机零部件等。培育发展光电半导体元器件、基板、水基柔性电池等高端电子元器件以及5G传输线、FFC扁平线、集成线束等智能终端配套线缆、高性能电子材料,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新型光电显示。重点发展新型玻璃基板、关键液晶材料及核心器件,有序引进LED芯片、灯具等照明产品,提升外延生产和芯片封装环节的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逐步形成从芯片研发、封装到产品应用的完整LED产业链。

  ——智能传感器。重点推进智能显示器、智能监控仪、行车记录仪、汽车安全智能设备、多媒体自助服务移动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智能制冷家电、电力监测、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等行业所需智能传感器,开发与之配套的智能终端管理软件。

  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大数据发展支撑体系,加快大数据产业前瞻性布局,推动数据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着力把数据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25年,数据信息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0亿元、企业数量达到20家以上。

  ——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统筹规划,将基站站址等配套设施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加强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提升通信基础设施的覆盖水平与质量,支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重点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网络覆盖。完善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重点场所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先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优化移动物联网网络覆盖,以场景需求为导向,按需完善NB-IoT网络部署,深化LTE-Cat1网络覆盖,在有需求场景提升深度覆盖水平。

  ——大数据产业。积极引进落地一批数据加工、分析、建模等大数据企业,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以工业制造业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知识化研发设计、敏捷化生产、透明化管理、智能化监测及预测等创新应用,支持开发面向现代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区块链骨干企业,在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等方面快速突破,打造面向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技术体系。推进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加快形成边缘计算节点布局,满足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关键需求,推动云边端设施协同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互联网。引导企业强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积极探索树立优秀企业示范典型,推广复制西沟矿业公司智能采掘等“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应用,着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标杆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和第三方开发者面向研发设计、工艺优化、生产管控、质量管理、供应链协同、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应用场景开发工业软件、APP和微服务,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开发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工业软件服务生态。鼓励工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围绕工业控制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及产业化应用开展攻关。引进和支持优秀团队、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组建工业互联网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动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安全软件的研究和应用,加大软件与信息产业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加快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和开发一批适合张掖发展需求,具有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的工业软件,建设相应的工业互联网等配套体系。支持面向金融、交通、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需求,引进和开发无人驾驶、5G、卫星导航、智慧城市等应用软件系统,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电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综合位置服务等业务发展。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数据分析、交易、监测预警等平台类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形成生态集聚效应。支持研发安全稳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平台。培育发展病毒查杀、防火墙、数据恢复、网络安全管理、云安全管理等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基础软件、智能硬件等产品,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深化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鼓励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促进人工智能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推进“机器换人”。积极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培育智能理解产品,大力推进基于“5G+AI”的VR/AR在智能制造、工业和建筑设计、健康医疗、游戏娱乐、旅游体验、文化传播、交通物流、智慧金融等领域应用,力争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配套建设人工智能硬件生产基地。

  ——企业数字化改造。建立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体系,引导企业开展在线自评估和第三方开展行业、区域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价;积极引导企业根据数字化能力建设和生产经营需求,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开展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打造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实施工业企业上云推广工程,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建云、上云、用云”样本工程,重点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以及设备和产品上云,优化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和集成创新。持续推进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的自评估和对标诊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新一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

  ——工业信息安全。健全工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依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架构,构建完备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能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在网络化改造、IPv6部署及5G应用过程中落实安全标准,开展安全评估、咨询等服务,提升内外网安全防护能力,增强企业安全服务能力,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与防御能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鼓励重点企业建设集中化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强化态势分析,构建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搭建面向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演练环境,建设应急资源库,实施“安全上云工程”,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重点发展能源、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节能环保、应急等六个领域装备制造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到202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将张掖市建成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能源装备。加快引进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铸件、高端精密轴承、传动机械设备、液压及机械自动化设备、预应力锚栓等核心部件企业落地,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引进以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为重点的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以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电池及组件、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为重点的光伏电池制造项目,打造光伏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光伏产业链。积极引进知名光热装备制造企业带动高温高效率吸热材料(金属、陶瓷、涂层材料)、太阳能光热发电专用高效膨胀动力装置、熔盐泵、熔盐阀等发展,提升太阳能光热发电全产业链设备制造能力。重点引进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等关键新材料产业,形成储能电池制造、储能装备制造、电池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生产基地。鼓励开展储能产业示范,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商业储能电站,推动储能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引进实施新型电解槽、氢气纯化设备、储氢瓶及储罐、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项目,加快推动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重点引进电力电缆、变压器、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等新能源汇集外送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推进高压输变电装备、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和智能配电网成套设备项目落地建设。

  [$NewPage$]——通用航空装备。重点培育发展大型覆盖件、大型铸锻件、航空液压件、航空盘、环形锻件、航空连接件、飞机短舱及机翼铰链肋组件、航空紧固件等飞机零部件和飞机附件专业化产品生产,打造西北航空零部件配套协作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无人机制造企业,加快布局发展农林植保、航拍航测、人工影响天气、航空探矿、森林防火、城市消防、电力巡线、智能交通、应急救灾、农林渔牧等功能型无人机产品,配套发展动力、飞行控制、通讯等系统关键零部件。

  ——新能源汽车装备。重点培育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大中型客车、轻型商务专用车、短途交通客车及市政、邮政、物流特种车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引进动力电池、电机等重要零部件产品生产企业,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关键零部件等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动力储能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电池等。完善新能源电池回收、梯度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生产者废弃产品回收处理责任。

  ——现代农机装备。加快研发中小型耕作机械、播种机械、覆膜机械、收获机械、精量植保机、先进设施农业装备和大中型农用动力机械、运输装备,鼓励发展种子、马铃薯、番茄等产业全程机械化智能装备。加快制种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生产水平。加快发展果蔬脱水机械、畜牧机械、畜产品加工机械、中草药加工机械等先进农产品加工设备,全面提升农机装备制造水平。研发生产滴灌管带、微喷带、PVC管材、PE管材、施肥过滤器、地埋式滴灌管铺管机、水泵、控制阀等现代农业节水设备。到2025年,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新型脱硫脱硝设备、工业锅炉智能燃烧系统、余热余压回收成套装备及关键部件,支持发展高精度、智能化、系统集成、实时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远程监控的节能监测设备、高效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装备、空气过滤与生活除尘设备、空气质量与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

  ——应急装备。重点发展应急医疗设备,移动式陆上、空中救援装备,特种作业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积极发展起重、挖掘、破拆、清除、支撑等工程装备及相关便携式设备,搜救救生设备,消防救援器材,道路、管道、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修复装备等。积极引进高性能材料、发热体、温控器、光电耦合器、制冷板、加热板等生产企业,逐步完善应急装备产业链。

  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培育2-3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2户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1户省级服务型制造功能示范区。

  1.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节能环保、职业培训等服务,为园区发展提供配套的服务支撑。引导研发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开展定制化研发、嵌入式研发和系统性研发等。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2.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工业设计、物流运输、检验检测等内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将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或设计院(所)分离,组建成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功能的专业化服务企业。鼓励分离后新设立的服务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将工业设计部门分离,组建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服务类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引导鼓励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强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能力的制造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形成一批智能型专业物流企业。

  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张掖丹霞综合货运枢纽、张掖多式联运铁路物流园、张掖公路物流港、张掖公铁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集货物仓储、城乡配送、农产品物流、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包装及快递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4.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应用数据、算法和多元化技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深入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促进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服务增值。推进大数据采集、集成、计算和分析技术发展,以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银企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坚持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一核”(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双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驱动、“多园”(各省级工业园区)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除能源项目外,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园区,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获认定的化工园区,逐步构建和完善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一)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1.加快形成“一区多园”新格局。优化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的空间板块布局,提高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科学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快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布局合理、空间集约利用、服务配套完善的高质量发展园区。

  2.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和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到2025年,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3.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执行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对园区产业用地、居住用地、非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实行科学配比,保证产业发展与生活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推进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甘州区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努力实现规划统编、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平台共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形成以园促城、以城带园、城乡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

  ——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终端设备制造等智能装备和消费电子产业,打造甘肃省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推动全市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大数据产业园。重点发展前端算力存储和后端应用服务及硬件生产制造,打造“存储计算、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三环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优化园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选择和项目配置的硬约束,打造品质特色小园区,培育规模实力大园区。

  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允许各类主体参与园区建设或包干运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展工业园区5G网络等新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主导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立足县区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链,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和支撑能力。

  ——甘州区着力打造能源及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数据信息等六个优势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临泽县加快打造凹凸棒石、通用航空、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高台县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矿产建材和数据信息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山丹县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煤炭、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民乐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肃南县着力打造绿色矿业示范区,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打造新能源和绿色建材产业基地,推进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总体目标:坚持园区带动、产城融合,以“一核”为引领,“双园”驱动,“多园”协同,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专业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产业布局合理、错位联动发展的工业新格局。

  “一核”引领: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规划良性互动,打造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圈。

  “双园”驱动:以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驱动力,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带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多园”协同:以五县一区工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错位发展、功能划分明晰的园区发展体系,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差异化。

  “县区”支撑:找准县区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厚植县域工业发展根基,实现县域工业产业错位发展,打造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NewPage$]表5-1 张掖市“十四五”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布局及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十大工程”,做好五量文章,即:做大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引入增量,增强能量,着力提升地方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一)稳增长工程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推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保障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稳定生产。积极搭建工业企业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有效衔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

  ——强化生产要素服务保障。持续加大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服务保障力度。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工作联合协调机制作用,扎实推进应急保供配套方案的落实,健全完善工业生产要素保供机制,促进重要工业生产要素供需总体平衡。

  ——推动企业稳产增产达产。全力支持重点企业落实排产计划,提高产能利用率,扩大生产。引导重点企业挖掘生产潜力,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全力推动重点企业稳产增产达产,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发挥县区主体作用。全力支持县区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重点项目实施,确保县区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发挥“助企联络员”和工作专班作用,全面梳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坚持销号管理、分层级交办制度,持续做好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压紧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指导工业企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化网络化疫情防控管理,抓实抓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落实《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化工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筑牢守好安全生产堤坝,坚守安全责任底线,为工业经济稳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构建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启动市级“专精特精”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升规入库”。建立中小微企业“规下转规上”培育库,强化对“小升规”企业跟踪服务。探索建立“规下转规上”长效工作机制,使“规下转规上”工作从阶段性工作向长期性、常规性工作转变。

  ——促进龙头企业成长。开展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培育行动,打造“领航型”头部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快整合产业链关键核心资源,在产业链完善、重点项目布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培育、构建“龙头+配套”生态圈,支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构建稳定配套联合体,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指导企业参与线上线下展销推介活动,加强本地企业之间开展供需对接,推动企业加强相互间交流合作。支持特色产品加工企业更多参与网络销售,充分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工业产品知名度。

  ——建立服务中小企业长效机制。建立升规培育企业走访联系制度,定期联系走访拟升规企业,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活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发挥部门协同联动作用。加强工信、统计、税务等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为工业小微企业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及业务指导,帮助入规企业熟悉申报审核流程。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链。以临泽凹凸棒石科技创新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作用,支持融万科技公司等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促进凹凸棒石新材料产品从初级向中高端延伸。

  ——不断延伸化工产业链。坚持错位发展,在各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区)分别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化工产业链条。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现化工产业的错位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冶金建材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扩产、延链强链补链。加快推进祁连山水泥公司40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发展节能、环保型新型建材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引导建材企业采用环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着力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链。加快建立千人规模的大型数据标注基地和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构建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招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重点企业,共同拓展汽车智能化服务和基础数据加工、计算等产业领域。招引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无人机及其他硬件设施生产企业入驻智能制造产业园,建立人工智能硬件生产基地。

  ——聚力打造信息产业链。加快打造光网设备生产基地和云存储基地,提供从话音、数据、MEC、切片、电信云到自动驾驶网络的5G软硬件产品。逐步建立完整信息产业链。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围绕传统产业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重塑传统产业动能。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高端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

  ——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场景应用,支持产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实现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高质量外网的连续覆盖,推进融合应用先导区示范。加大企业智能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智能化改造深度融合进程。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及绿色园区。有序推动“两高”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工业企业采用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落实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督促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用能水平。

  ——构建数字经济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智库,搭建数字产业共享信息、培训交流平台,打造多个数字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数字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达到3-5家。

  ——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为重点方向,吸引一批国内知名数字经济企业落户张掖,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子公司)。到2025年,引进5户以上产业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在张掖设立子公司。

  ——落地数据专业运行机构。争取国内知名数字产业专业运行机构集中落户到大数据产业园或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展数据管理、培育数据交易、促进数据流通,打造国内、省内具有竞争力、知名度的数字产业集群。

  ——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积极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率先打造“千兆城市”。加快有线M清频建设,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承载能力和业务支撑能力。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和应用,率先实现传统网络转型升级。持续提升4G网络在铁路、公路、偏远山区、旅游景区等地覆盖面和网络质量。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到2025年,建成5G基站4000个。

  ——培育两化融合应用场景。实施5G应用“扬帆”计划,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促进“5G+”工业互联网、智慧矿山等创新应用落地。到2025年,建成1个“5G+”工业互联网、3个“5G+智慧矿山”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卫星遥感数据中心落地,面向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发展遥感卫星应用。

  ——设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研究设立张掖市数字产业发展基金,构建数字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要平台、重要项目、试点示范、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打造数字产业专家团队。建立健全数字产业专家咨询制度,建立数字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规划编制、政策研究、项目评估、投资导向等方面智力支持,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数字产业专家团队。

  ——吸纳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完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引进体系,落实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双聘制”,推进高端、紧缺人才“多点执业”。加大公职人员数字经济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全市各级干部的数字素养。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一批资源加工、产业研发、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共性技术创新,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培育体系和收益分配等政策体系。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自主研发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行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库,支持孵化载体多元发展,加强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孵化生态。加快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推广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融入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应用、保护能力与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实施工业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推进园区高碳高能产业绿色低碳改造,鼓励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持续开展能源“双控”行动,加大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力度,强化对高耗能行业项目重点把控,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实施绿色制造行动。实施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改进,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改造,进一步推动园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创建和申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持续实施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设备。清理产能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坚决遏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为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标准管控;加快工业节水型企业创建,推进企业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再生利用产品制造;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强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联办县级园区”改革和“一张蓝图把控+区域评估”“飞地经济”等制度落地实施,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全面向园区放权赋能,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平。

  ——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水、电、路等要素配置,不断完善工业园区路网、供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和综合竞争力。推行园区内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标准化车间”供给,有效解决园区资源闲置和基础薄弱等问题,为企业入驻园区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创造良好硬件环境。

  ——引导各类园区错位发展。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利用“园中园”实现园区的整合提升,形成新的园区工业发展格局。强化园区间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产业格局。

  ——提升园区产业链水平。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强化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切实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培育主导产业,选定承接方向,构建产业链、技术链、工艺链,促进园区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加快推进园区智能化改造。打造“管理数据化、应急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的创新型智慧工业园区,通过建设园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及5G+智慧水电、智能安监、智慧环保监测、智慧灯杆等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园区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增强人才培训实效。加大对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开阔的新时代企业家。

  ——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持续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加大“专精特新”服务力度,持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精准化服务。实施培树引领计划,选拔推荐一批优秀创业创新项目参加相关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智库,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精准推送惠企政策。进一步发挥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服务平台作用,提高平台使用率,提升政策知晓率,实现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即申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健全完善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服务机构降低收费标准,增加公益性、低收费服务类型,促进服务质量及企业满意度稳步提升,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服务支撑。

  ——引导企业家担当作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谋发展,力争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引入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建设创新人才聚集区。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对优秀企业家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推广,增强企业家干事创业信心,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浓厚氛围。

  ——强化企业家跟踪服务。落实工业突破发展企业激励政策,对引进的企业家及时纳入市、县区人才库,落实生活补贴、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并在市管拔尖人才评选中单列倾斜。

  ——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规范行政执法条件,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自由裁量权。

  ——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举办工业突破发展专业人才培训班,着重提升重点企业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分类建立经营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家人才库,精准摸排培训需求,每年组织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家赴外学习考察、对接合作。举办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研修班,不断提升本土企业家参与市场竞争和引领企业发展壮大的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发展工业的能力和水平。强化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建立全市工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负责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调度考核及政策研究,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推进。加强规划宣传,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规划落实格局。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技术交流、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方面作用。(二)拓宽融资渠道。扩大金融机构对工业发展的贷款规模,大力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强化融资支持。积极利用信托资金、园区建设债券、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聚集社会资金。努力争取中央和省上关于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扶持。加强各级财政对重点产业的支持,重点用于项目招商、园区建设、工业企业技改等方面,有效缓解工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推动和支持市、县、园区三级工业投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构建财政扶持、园区自筹、企业自愿入股、债券融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投向,做大资金池,提升工业发展内生融资水平。对支持企业的项目性资金、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资金,按企业、行业分类整。九游会网址大全


全国热线:400-123-4567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九游会·J9(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