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幕后揭秘都在这了
2024-09-06 15:34:24
历经4年曲折的犯罪大片《坚如磐石》终于在国庆档与观众见面了,年逾七十的张艺谋再次展现出他对自我的新突破。
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语言,这部各个层面看起来都非常“不张艺谋”的作品,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真的是一次“意外”。
那么这部“破格之作”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创作思考?影片当中究竟埋藏了创作者的哪些努力和雕琢?
本期【大咖讲述】,我们与《坚如磐石》的编剧、也是张艺谋导演近年来最紧密的合作伙伴@陈宇聊了聊剧本创作历程以及与张艺谋导演合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
小万:《坚如磐石》的剧本五年前就写完了,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什么?剧本又是如何来到张艺谋导演手上的?
九游体育官网
陈宇:这个故事大概是2017、2018年 (创作的) ,我当时想做一个在中国这个土壤上发生的类型片,将片和犯罪片做一个类型的杂糅,是一个标准意义的类型片,但同时又能反映某种人性的奇观。实际上这是两个东西,一是完成一次类型创作,同时能够在主题上呈现某种人性的深度、人的奇观,所以要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坚如磐石》是这样的一个剧本。
写完以后,光线影业就去寻找恰当、合适的导演,然后就递给了艺谋导演。艺谋导演一看就觉得很喜欢,说那就做吧,于是就做了,其实很顺理成章的一个事。
小万:这次的故事有非常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张艺谋导演也赋予了影像上的强烈辨识度,目前的成片是您预期的样子吗?
陈宇:我们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对于剧本/文本的讨论,实际上在我们决定做这件事情的初期,就花了时间对整个未来影片的样态、风格、尺度、形式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构想和讨论。所以在开拍之前,我们最后定稿剧本的样态就大致已经是影片未来的样貌了。
不论是我自己还是艺谋导演,都不属于那种“走着看”的创作者。有一些创作者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但 艺谋导演的工作风格是尽量在开拍之前把所有的事情想到尽量清楚,包括我也在学习他这种工作风格。
所以说其实最终不太会超出原来的预期,它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当然局部肯定会不一样,特别是演员的呈现,会在演绎中给你一些惊喜,但大体上是我们想象的样态。
小万:故事里很多充满紧张感的角色关系,在您看来几个主要人物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陈宇:影片里面有三个重要角色:张国立饰演的郑刚、于和伟饰演的黎志田、雷佳音饰演的苏见明。曾经有一度我们把这个片子的故事叫做“过河之卒”,雷佳音这个角色是个警察,身份位置并没有那么高,但他作为一个人民警察,坚定地一步步往前走。
你知道过了河的卒子是很厉害的,他过了河,逐渐发挥他的威力。在电影中间也有专门谈到这个这个概念,所以说,雷佳音就像一个“卒”,这是我给他的一个定义。
然后郑刚,是一个“帅”,因为他是一个身处高位的官员,他的力量、资源相对来说是强大的,是一个“帅”的位置;黎志田是一个“车”,相对“卒”来讲,他的行动力、执行力、资源条件等各方面显然强得多,甚至一开始他都没有把那个“卒”放在眼里,但过了河的卒子一步步向他走近的时候,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
从结构意义上,这三个人是这样的一组关系,这种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向他们各自角色拥有的气质。
小万:雷佳音饰演的主角其实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搅局者,一个边缘人,就像他作为养子的身份一样,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切入故事?
陈宇:在塑造正面人物方面,创作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是要使他像一个真的人,得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他的情感,有他的职责。为了完成这种人物塑造,我们很多时候会有意给他贴一点缺点,比如以前写这样的人就喜欢抽个烟、脾气急什么的,在当代影视作品中,这种做法应该升级。
最基本的“像一个人”,就是指他身上是有许多情感维度的,并不只是和这个电影关联的世界发生关系。他身上还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家庭的关系、情感的关系,他和上级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把他放置在这些人物关系网中,他就有不同维度、不同角度的情感状态,我觉得这个是导向他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途径。
所以说雷佳音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大事件中,他是一个搅局者、探寻者、执法者,这肯定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他的行动、他的身份,没有问题。但同时,我想给他另外一个维度的内心挣扎,或者说是内心的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就采用了他是一个养子 (的设定) 。
而且这个养子的身份,观众看了片子会有进一步的感受,就是他在里面的身份复杂性,导致了这个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这个身份的复杂性也和他所探寻的这个谜团是有很强关联的,所以其实不只是贴一个养子的身份,也是整个事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这样的 做法使这个人物身上有多重维度的情感,也是导致他性格的复杂性的多重维度的原因。
小万:本片的“叔圈”演员阵容非常耀眼,在剧本创作阶段您有以特定的演员为基础来创作角色吗?
陈宇:在创作的时候,我大体上会对演员的形象有一些方向 (的考虑) ,但不一定具体到这个人是谁来演的程度。但总体来说,我们在创作文本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形象基本上就是现在这个影片的演员组合,就是这些资深演员——我们经常说的老戏骨。
“老戏骨”的意思是说他们因为有长期的经验,而且是优秀的演员,所以他们在塑造人物典型性的时候,压根就不是困难。有些年轻人,他可能也很有灵气,但是他需要去尝试塑造角色,塑造成一个警察,塑造成一个市长,他需要一些力气才能完成典型性的塑造。
我们当时讨论演员的要求就是,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对这个演员来说不是事儿,他们反而是要在这个片子的创作中间完成“这个典型人物他的特殊性是什么”的塑造:
演一个商人,他已经手拿把算就很轻易地把商人的气质演出来,但我要的是一个黎志田这样的商人, (他们的) 力气是花在这儿的;演一个市长,对你来说不是事儿了,但是你要演一个郑刚那个样态的市长。
所以这就是从演员的需求角度来讲,是一个戏骨才能完成的典型性的塑造。现在戏里的张国立老师、于和伟老师、雷佳音他们几个人,都是找的时候符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特点的,包括陈冲老师、冬雨,他们都是能够很有效完成人物的塑造的演员,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演员班底能达到电影需要的艺术效果,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小万:您作为编剧和张艺谋导演已经合作了三次,您二位的合作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如张导对于剧本的参与,或者您在写的时候会考虑到他如何拍吗?
陈宇:我认为我们的合作是非常默契的。《坚如磐石》是我们第一次合作,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艺谋导演去创作,艺谋导演看了觉得“好”,我们就完成第一次合作。然后这次刚拍完不久,艺谋导演觉得合作得非常好,对我的能力也比较认同,那就进入到后面的合作,一部部下来。
总结这三部电影的创作,我觉得第一个可能我们的艺术观念比较契合。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电影这样的一个市场样态中,我们的创作风格都倾向于对电影叙事的高度重视。
我们都认为电影要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结实的、鲜明的、有效的、有感染力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要素,包括风格啊、美学啊这些东西,我们认为它是为内容而服务的。
另外一个,可能从风格样态上,我们都比较喜欢硬朗、有力量的电影样态。这两个东西决定了我们的电影观呈现某种一致性,所以说在创作中形成了某种默契。
一般来说,他会在创作新电影的时候,给予我比较大的一个创作空间,这部是我写好了给他的不算,之后的创作,基本上是他会提几个关键词,在这几个关键词之下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他把这些工作放手让我去做,所以他认为我……他的原话是“你还挺会生发一个优秀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希望能够发挥我的能动性。
我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必须不断从帽子里拿鸽子出来,鸽子不行,拿个兔子,拿杯水,最后拿出一个大家都觉得ok的东西,然后我们共同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应该从哪方面去修正、去强化,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比较密切的深入讨论,这样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再之后第三个环节是打磨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希望做的都是工业水准相对来讲尽量高一点的类型片,所以说对于它的工艺性的要求高,修改打磨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我之前的创作中,这方面其实并没有那么重,写出来了,ok,也差不多,基本上就这样了,而在和艺谋导演的合作中,他就非常重视后面的部分,也就是剧本一稿出来以后,后面这一年的打磨工作。
我经常说,没事,这个一稿出来了,你看再过三个月就能开拍了。他说不,他说你自己算一下,就说咱的三部片,每一部在一稿出来以后到开机, (还要) 一年。他自己是有一个“大数据”的,我都没记,他记得挺清楚。一看,最少的10个月,基本上一年,所以我们这个打磨工作就是要一年。
这个环节我以前不是那么重视,在和他的合作工作中,我实际上很受益。我觉得对于一个需要较高完成度、对工艺性要求较高的作品,确实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打磨时间的。
通过刚才这三个环节,故事的产生主要是我为主,然后一稿的创作中他会提很多东西,最后在打磨的过程中间来完善,这样的三个环节的合作,形成了一个较为默契的工作态势,甚至有些“暗语”。他说“那样一下”,我就知道啥意思,大家合作起来就比较顺手,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
小万:您个人是一位学者型创作者,我们通常也会觉得张艺谋导演是一位学院派的导演,但是您二位的合作带来了像《满江红》这样的商业成功,您如何看待这种“化学反应”?
陈宇:我觉得是有一个互补。艺谋导演在我们电影专业领域可以说有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包括我学电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把他的电影作为我们的教科书来解读的一个过程,所以对我来讲和他的合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也很坦然地跟他说,和您之间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合作者的同时,从你身上我也在学习。无论是他电影艺术层面的东西,包括在长期在这个电影行业的工作体验、 日常的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等都能给我很多启发和指导。
所以说对我来讲,他是一位补全了我很大一部分 (的人) ,我自己感觉是他使我在电影行业中逐渐的成熟,在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
我想我能给予他的东西在于,因为我 除了在电影学院的学习,也用很长时间在研究戏剧领域的理论。 特别是在叙事这件事情上,戏剧系统积攒了 2500 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系统化的理论, 而电影只有 100 多年, 所以说实际上在叙事和戏剧美学上面,我很大程度从戏剧那边汲取了营养。
在这个部分,我觉得我能给他提供一个优秀的故事、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以及一个优秀的戏剧性的呈现,这一点是我自己花了比较多功夫去思考和建构自己的方法论。 这些东西,我想可能对艺谋导演的创作和他的创作突破能够起到一点点作用。
这样的合作,我觉得是两方面的一个“共谋”,对电影的共谋,我认为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起码我自己感觉在这种合作中间是非常顺畅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给予艺谋导演一些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 不断再向艺术更高的地方攀登的帮助。
其实我很希望看到艺谋导演在这个年龄还能够去开拓新的样态,网上经常有人说,这部电影 不像张艺谋的电影,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他的赞扬,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赞扬。
不像他原来的,那就意味着他的变化。 一个这个年龄的导演,这么有成就的导演,他还能够产生变化,我觉得 这本身就是特别牛的一件事,所以能够在中间起到作用, 也是我的荣幸。
小万:您本人在剧本创作中很重视类型化,最近的三部戏也都是不同类型,那么之后的创作会想要尝试更多类型或者风格吗?
陈宇:想啊。如果说艺谋导演的创作有什么特质的话,或者说我自己的创作有什么特质的话,我觉得就是我们都希望能够创新,能够突破自己的边界 ,走出舒适区。我觉得艺术创作就是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做一切都很顺,这就很危险。
“做成”一定是一个艰难、很具有挑战性 的一个过程,我在这几次创作中都会感受到一种自讨苦吃的心态, 无论我自己还是艺谋导演,都希望能“自讨苦吃”, 希望能够超越那些自己给自己的挑战。
比如我们合作的三部影片,类型不一样,题材差别很远,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刚才讲到的我们固有的风格——对叙事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影片强烈的情感力量和人物心理力量的强调。
这是一个创作风格上面的东西,其他的对于类型啊、题材啊,我们希望也是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